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勇于担当的勇气,更是为梦想拼搏的执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中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或在施工现场筑桥修路,或在科研一线潜心钻研,或在项目管理岗位统筹谋划。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集团公司的发展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深刻内涵。
为了更好地展现路桥青年的风采,传递他们的奋斗精神,集团公司特推出“激扬青春,奋进路桥”专栏,让我们一起聆听路桥青年的声音,见证他们的成长,感受他们的力量。
在集团公司轨道交通8号线项目的建设征程中,有这样一位青年,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无畏的创新勇气和坚定的责任担当,在路桥建设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集团公司轨道交通8号线项目总工——张东瑞,一位用青春热血诠释奋斗精神的新时代路桥人。
理论筑基:从“转型新兵”到“技术领路人”
2022年10月,张东瑞担任轨道交通8号线三工区项目总工,全面负责技术经济管理工作。面对从市政道路建设转战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挑战,他深谙“理论是实践先导”的硬道理,一到岗便迅速组织项目技术管理团队开展系统化技术学习。他牵头组织编制项目技术策划书,多次组织编制各类施工方案并邀请专家论证,同时带领团队深入学习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详细的三级技术交底,他迅速建立起涵盖施工工艺、安全规范、质量标准的理论知识矩阵,为项目筑牢了“智慧根基”。
攻坚破局:用创新点燃“技术引擎”
8号线项目开工伊始,就面临工期紧、技术难、任务重的难题,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彩春区间(74+148+74)m斜拉桥是全线跨度最大、施工步序最多,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工点。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正值冬季低温,传统施工工艺面临混凝土养护周期长、塔梁施工工序割裂的双重瓶颈,按常规方案将无法满足节点工期要求。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张东瑞扎根现场,反复论证施工方案,优化斜拉桥索塔主梁施工步序,创新性提出“智能温控模板养护+塔梁错步并进施工工法”,通过集成式温控系统实现混凝土养护周期缩短40%。同时,他采用BIM技术加强现场技术信息管理,其中“基于BIM技术的济南轨道交通地铁8号线一期施工现场应用与信息化管理”获得第十三届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优秀奖。通过这些措施,斜拉桥合龙工期提前45天,为全线桥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匠心铸魂:以巧思破解“异形难题”
张东瑞始终坚信“创新源于施工难题”,面对106座造型独特的“荷花墩”异形墩柱,传统模板拼装难度大、效率低。为此,他带领技术团队突破常规,首创“螺栓定位销一体化”拼装工艺。该工艺将传统紧固螺栓改良为兼具定位功能的复合构件,同步利用螺母调节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现钢模板的快速拼装及精准定位,提高了施工工作效率。得益于此,所在工区成为全线率先完成全部下部结构施工的工区,并受到建设单位全线通报表彰。在项目管理方面,他狠抓质量管理,注重成本管控,通过方案优化、变更索赔、降本增效等各项措施,严格控制项目成本。其中,通过QC技术攻关,节约项目成本约500余万元,充分诠释了“技术创效”的双重价值。
勇立潮头: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路者”
2019年,在行业变革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集团公司探索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推行项目负责制试点。张东瑞负责的水屯北路工程被选为集团公司首批试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建立了“权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一人牵头、多方协同”的高效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项目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凝聚力;同时,通过加强预算控制、成本核算及二次经营,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次试点项目的成功实践,为集团公司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
荣誉见证:青春在奋进中闪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市政到轨交,张东瑞用行动诠释了“不变的坚守”——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工程品质的担当。2024年,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接连荣获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济南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和“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青年干部中的杰出典范。
在泉城地铁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张东瑞以技术为刃,破解施工难题;以创新为翼,突破工期瓶颈。他用智慧和汗水在地铁建设画卷上镌刻下闪亮印记,书写着新时代黄河路桥人的卓越篇章,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让青春在奋进的路桥建设之路上熠熠生辉。
推荐新闻